close




  其實,在生活中單純只是坐著,也能有不一樣的經歷。
 

  今天去咖啡廳看書,短短的幾個小時裡,便經歷了很多事。一杯咖啡加上一塊蛋糕陪了我一整個下午,我還差點忘記吃它們,因為我太過於認真在數學上,這是我人生中第五次這麼認真的算術學。咖啡廳是公共場合,戴上耳機,我幾乎感覺不到外界的紛擾,但眼睛可沒有閉上,我仍然可以用我目前僅存的視覺去感覺週遭的一切。讀到一個段落,便休憩一下,閱讀《巴黎情人》。有一名看似大學生的男生用一種查詢的眼光看著我,在我用筆記本紀錄著腦袋中浮現的靈感時,他走來問我: 


「妳是作家嗎?」
 
 

我嚇了一跳,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他才好,可能見我一直沒有回答,他便又開口: 
 

「因為我看妳在讀《巴黎情人》,很難想像妳這年紀的人會閱讀這類的書籍,而且邊閱讀還邊在筆記本上紀錄,妳的整個氣質就是一名作家。」 
 

我笑了,便問他我看起來像幾歲?他說: 
 

「我看妳的氣質與外表不符,外表看起來比較稚氣,但氣質卻比大學生更成熟、更有內涵。」 
 

  於是我們便聊開了,從西蒙.波娃談到徐志摩、從《罪與罰》聊到《紅樓夢》、從九把刀說到史蒂芬.金,幾乎無所不談。又是文學帶來的朋友,因文學而結識。這種機會有多少機率能遇到呢?距離上次的契機也已經好久了,這本《巴黎情人》也是因此而得到的生日禮物。也許是一種契機吧?因為文學而得到《巴黎情人》、因為《巴黎情人》而得到另一個文學。緣分就是這樣不停的延續下去,永遠不會斷線。 
 

  我的咖啡冰塊都融了,水珠延著杯緣慢慢滑下。我的書還沒有讀完,但我卻覺得得到了許多從書上學不到的事物。也許是這裡的人們大多沒有在接觸文學,當我們在討論名著時,有人用困惑的眼神看著、當我們在談論文學知識時,有人用奇異的眼光注視著。但這些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們得到了什麼?
 

  在他要離開時,我刻意不留下連絡方式,也請他別告訴我。我說: 
 

「若這真的是緣分,那你一定可以在網路上看到我發表的文章。我會將今天寫成一篇短文,如果文學的契機能持續到永恆,那我相信你一定看的到。」 
 

我們都笑了,於是互道聲再見後分開。我似乎看見了,有一條難以發覺的細線連接著我們所有的人,而且愈往遠處,分散的愈開。現在的我們還不確定線的另一頭是個怎麼樣的人,但若急著將線拉近,那可能就會把線給扯斷了也說不定。我喜歡這種不期而遇,這樣才有期待感不是嗎? 
 

  重新戴上耳機,我突然發現,在剛剛的暢談中,儘管身邊依然有些吵鬧,但我卻一點知覺也沒有。這是否就代表了只要沉溺於某一件事物,不論現實中是多麼混亂,依然能創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呢?這種文學的羈絆,我相信可以不停的持續下去,永恆不熄,就如同今天一樣。在幾個小時中就得到了這麼多,不是很值得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關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